陈崇正长篇小说《归潮》学术研讨会综述

2025-01-25 陈崇正长篇小说《归潮》学术研讨会综述


茅盾文学奖新人奖得主、韩山师范学院知名校友陈崇正的最新力作《归朝》发表于《当代长篇小说选干刊》2024年第1期,并已由

花城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力图为海内外潮人立传的小说,作者以碧河镇陈、林两个家族四代人的命运变迁,勾勒了潮人百年的奋斗

历史,展现了潮州的地方文化和精神传统。2024年5月10日,韩山师范学院以"回到故乡与走向世界”为主题举办了《归朝》学术研

讨会。会议由韩山师范学院、花城出版社主办,韩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花城文学院、韩山师范学院潮州文化研究基地承

办。出席会议的专家有韩山师范学院副校长黄景忠、花城出版社社长张懿、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贺仲明、韩山师范学院文学院院长周

泉祥、《当代》杂志主编徐晨亮、《长篇小说选干刊》主编宋言、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晓琴、中山大学教授郭冰茹、暨南大学教授申霞

艳、福建师范大学教授陈培浩、北京大学辐副教授丛治辰、暨南大学副教授唐诗人、作家阿菩等。另外,暨南大学教授蒋述卓、中山大

学教授谢有顺还以书面形式参与会议。会议由韩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陈佳旋教授主持。花城出版社社长张懿表示,

潮州是一个特别有文学魅力和文化吸引力的城市,现在已然成为广东的一个地标性城市。《归潮》以强烈的身份认同感书写朝州,是

陈崇正为家乡文化做出的突出贡献。陈崇正从潮州出发,这次研讨会回到其文学创作的出发地,意义非。研讨会中,专家学者们对

《归潮》的地方书写与家国认同、历史叙事与空间书写、人物塑造与爱情描写、结构布局与表现手法等方面展开热烈讨论,发出各自

的真知灼见。

一、地方书写与家国认同

地方经验是文学书写的经典话题。地方叙事如何展现文化传统、时代精神、民族认同和世界视野等是衡量文学作品能否进入文学

史的关键要素。如何处理地方经验与普遍经验、地方文化的特定性和包容性、地方空间的稳固性和流动性等,是文学写作中常思常新

的主题。地方性写作渐渐成为小说创作的一种潮流。《归潮》在地方性写作方面亦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贺仲明指出,在地域小说普遍流行的当下,人的精神个性是地域文化的内在核心,也是使作品脱颖而出的关键,《归潮》对这方

面的书写堪称典范。陈崇正从比较宏阔的视野来回望潮州,做到了叙事视角和故事序列的创新。《归潮》的地方性不仅体现在对地方

风俗、人情世态的描写,更在于对潮汕精神的挖掘。陈崇正努力发现和表达潮人的奋斗精神、坚韧精神以及强烈的家乡情感和民族意

识。通过对主人公下南洋的个性化经历书写,小说由人的精神个性再现了地方文化的个性和底蕴内涵。至此,《归潮》是潮州文学史

上浓墨重彩的存在,为构造潮州的文学地标做出了突出贡献。

徐晨亮认为,陈崇正是站在一种内部视角书写潮人的文化性格或文化心性,小心忍耐和大胆追求构成了潮汕文化的心理结构,也

体现了潮汕文化的阴阳两面。如果将阴面和阳面单挑出来,都不足以概括出一种文化心性。恰恰是这阴那阳两面,就像是林汉先和陈洪

礼以及其他人物的对应组合才融合出独特的潮汕文化和人物性格,也构成了一种文化、一种地域、一种文化心性的全景,具体可以概

括为求实、求险、求神精神的组合。因此,《归潮》是以文学的方式带我们穿越历史的风云,在潮州的地域中沉浸式地走一圈,去感

受潮州的文化心性。而处理这样一个主题,它其实既提供了一些挑战,又提供了一些壁垒的阻碍,即该如何利用政治学、经济学、社

会学、文化心理学等知识解读潮汕文化精神,用文学的所有形式去阐释它,而不是变成一种用小说的方式去总结某种已知的对于潮汕

文化的理解,这个其实具有非常高的难度。《归潮》细致勾勒了潮汕地区以及从潮汕出走的潮汕人这祥一个群体的文化性格、历史积

淀,在大历史中的多样化人生和与潮汕文化的联系,在关注文化传统方面体现了厚重的历史感和强烈的现实感。

张晓琴指出《归潮》思考了传统文化在当下的一种处境和如何复活的问题。小说通过描述英歌舞、侨批、木雕、潮剧、美食、茶

艺等的传承和创新,表现传统的潮州文化在当代得以大放异彩,结尾处香炉重回红木底座暗示了传统文化的复活。那香炉代表的是什

么?代表的是传统文化。陈家祠堂也好,香炉也好,焚香也好,祭祀也好,它们代表的都是一种文化。也只有潮州作家才能给潮州文

化”上一炷香”,才能写出潮州的文化精神,这种目光的选择体现了潮州作家对本地文化深切的爱。

与会专家也讨论了地方性与民族性表达的关系。黄景忠表示,《归潮》以一个群体的奋斗史关联了中华民族近百年的历史命运,

将地方的小叙事与国家、民族的宏大叙事贯通起来。《归潮》中的侨一代以搬家不离家、出国不离国的壮烈人生诠释了“家”与

“国”是血脉相通、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而陈、林家族的新生代以认同和继承潮州文化表现了浓郁的家国情怀。由此,新生代通

过群体的历史、文化和情感记忆与故乡、祖先相联系。尤其精彩的是,小说在家国叙事中以错位性表达代替了同构性书写,上国家、

家族和个体之间形成互动的张力关系,从而让小说更富于人情味,更闪烁着人性的光辉,这是小说家国伦理叙事的成功之处。

郭冰茹指出,我们在讨论区域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关系时,需要思考地域性是否通过妥协和折中才能变成一种中国性的表达,还是

不同的地域性可以自发生长,从而变成一个1+1>2的状态。《归潮》通过对潮汕地方文化和地方色彩的提炼,使得一种地方性的经验

发展成一种普遍性的经验,实现了1+1>2的状态,也使得外地人和本地人的情感达成深度链接,增强了小说的情感感染力。申霞艳表

示《归潮》是全球化时代的地方性写作,既体现了中国地方经验的共通性,也揭示了新的地方性经验。小说中,牙齿掉后扔向屋顶的

细节书写了乡土中国的普遍经验,而潮汕地区的海洋文化则是一个面向世界的敞开性和开放性经验。陈崇正调动了家族记忆、地方经

验和成长历史,书写了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开放性潮汕文化。

二、故乡的历史叙事与空间书写

故乡是作家情感记忆的出发点,也是文学创作的一个永恒主题。古今中外的著名作品都有对故乡的回望和想象。故乡并非静止不

变,每一次回返故乡都意味着与新的景象和精神相逢。如何书写故乡的常与变、揭示故乡的未来走向及创新故乡的叙事方式是《归

潮》着重思考的话题。

谢有顺认为《归潮》未必有为故乡立传的雄心,但却写出了故乡的灵魂和情谊。作者爱其笔下的人物,爱这块土地,也感念土地

上发生的一切,因此整部小说带着近乡情怯似的小心翼翼风格,连小说里的人物也普遍温暖善良。这是一个有情有义的潮州,陈崇正

以小说的方式向他热爱的故土致意。通过对这段历史的梳理,陈崇正也有了一次真正的自我凝视机会。他既重温了潮人的这份情怀是

如何形成,又是如何迸发出惊人的力量,也检索了潮人的精神积淀将如何延展到当代生活之中。这可能是一个作家真正走向成熟的标

志,就是开始懂得了如何在历史中重新认识现实、认识自我。最后,在对故乡的历史书写中,陈崇正既挖掘了几代潮人如何归潮的历

史记忆,也有意让历史通向现实,并让现实中的人在文化传承中产生文化认同感,这种自觉的历史意识反映了作者在重审他和时间的

关系、当代的关系、现实的关系。

陈培浩指出,不同于以往的创作,陈崇正在《归潮》中使故乡获得了具体性,同时也在为故乡注入自己的一种精神力量,例如将

主人公命名为陈乔峰就完全源于作家对金庸的热爱。故乡其实是人们成年以后不断回望再不断与之相遇的一个精神栖息地,也就是说

作家要写出自我与故乡的交互性。静态的故乡、想象的故乡是可疑的,因为我们面对的故乡是我们参与建构的故乡。《归潮》以动态

的情感化的个人叙事去面对一个流动的故乡,书写了个人不断与故乡的相遇过程,为故乡注入了一种力量和新的精神传统。从《美人

城手记》到《归潮》,陈崇正书写故乡经由了从想象性世界文学语法到具体性叙事方式的转变,在文学行旅中实现了与故乡的精神相

遇。

田莉认为《归潮》对故乡历史的探寻来源于人物当下的生命困惑,因此这是基于生命体验的回溯历史,是与每个个体存在息息相

关的温情历史。对历史的回溯是为了重温遗忘的记忆,进而以文化传统为现实和未来赋能。当历史与现实发生联结后,失语的历史不

仅能直接言说,而且也使传统文化精神在当下得以复活。

唐诗人认为《归潮》体现了一个世界性或者是文学地理意义上的空间视野,它的空间性是由潮汕地方出发去往世界,同时又由海

外回到朝汕地方,这种空间的流动带动了文化的流动。包括潮汕文化向海外传播的不断延伸过程,同时又有从海外回来不断反馈潮

汕、建构潮汕的文化过程,从而为潮汕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找到一个突破口。然而,不同于主要关联民族史、国家史的家族叙事,《归

潮》中的家族叙事更多凸显空间与地方性。尤其是林阿娥带着丈夫骨灰回潮州的过程,是用一种文学地理意义上的地理绘图式思维来

表现当年中国广阔地域上的抗战史。因此,《归潮》是一种空间地理意义上的潮人赴东南亚的历史以及中国南方民间的抗日历史,这

也为如何重新开掘历史叙事和"新南方写作”提供启示。

三、人物塑造与爱情描写

一部长篇小说的得失成败与人物塑造息息相关,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是衡量小说艺术感染力的标准之一。人物形象与人物关系

的生动刻画、人性的多样化和深度挖掘等,赋予了文学跨越时空的永恒魅力。

张晓琴认为陈崇正的这部小说成功地塑造了几位代表潮州精神力量的女性形象。女性在归朝途中的坚韧和坚强令人印象深刻,其

中的细节描写非常重要,比如,小说写到林阿娥在战活乱中为了保全自己的清白把头发剪掉并在脸上抹满灰,还有结尾处对穆桂英挂帅

的女子英歌舞的描写等都非常打动人。一个男性作家,只有设身处地的站在女性立场上去思考,才能有这样的共情心和同理心。

丛治辰认为小说对人物的刻画非常出彩,常常以简单笔墨塑造了鲜活的人物形象。比如“我碧河林家打鬼子拼尽了七条人命,满

门忠肝义胆,你们算什么狗东西”展现了林雨果的泼辣直爽。再比如,陈洪礼、林汉先、翁如棋在船上的对话描写,使三个人物的性

格和彼时心境得以生动再现。另外,作家也非常注意人物性格的动态化描写,起初最悲观和胆小的翁如棋后来表现最为沉稳,最充满

豪情壮志和乐观的林汉先后期迎面撞见了孤独。

黄景忠认为《归朝》在人物塑造上的一个特点是写出了文化与人之间的互相影响与成就。陈团结继承陈家的木雕手艺,他性格内

向、木讷,一生满足于与木头为伍。他爱林雨果但拙于言辞。在暮年,他耗费了几年的时间用木雕重现他与林雨果初次井边会面的情

景。林汉孝一生痴迷潮剧,抗战的时候他参加"青抗会”,被日军抓后坚贞不屈,在戏台上被杀害,活成了戏剧中的忠烈英雄。在

《归潮》中,我们看到人传承文化,文化又影响、塑造人的性格与命运:

小说的爱情描写也有许多亮点。丛治辰指出,除了陈乔峰和黄博琳的“功能性爱情”外,文本还有许多不同类型的爱情书写,比

如当男孩在河中完成成人礼的时候,洗衣服的女孩看着喜欢的男孩游到河的对岸,这样的爱情特别清新明媚;林雨果和陈团结的爱情

更多表现为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温情,其中也偶有浓厚的浪漫气息,如陈团结在临终前以他们初相识的情景创作了一幅龙眼木雕;陈洪

礼和多病的妻子之间则是一种深沉的爱情等等。陈崇正擅长以轻盈的笔墨写人间的深情,温暖细腻、至情至性。

四、结构布局与表现手法

《归朝》的结构精巧、布局严谨,表现手法多样,在艺术上极具特色,富有多元的阐释空间。小说的内外结构、谋篇布局、奇正

手法、幽默叙事等是讨论的热点。

丛治辰认为《归潮》对故乡的叙述是先走向世界再回到故乡,这构成了文本的外在结构。例如,比较系统地总结出潮州文化精神

的亮然是泰国华侨陈锦桐,这表明了只有在世界文化的图景中,朝州文化的独特性才能更好显现。小说香炉的线索特别重要,它牵连

的是小说的内在结构,香炉的失而复得反映了潮州文化精神的回归。同时小说以婚礼的求新开始,以丧礼的守正结束,体现了对潮州

文化守正创新的致散。

作家阿菩指出小说的结构很奇特,一是从小说的目录来看是典型的潮剧结构;二是婚礼和丧礼的结构设置是一个普世意义上生死

循环的结构;三是小说的结构整体上非常饱满充实,但同时又是碎片化的,大故事套着小故事,故事之间有内在关联又有一定独立

性,便于读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切换阅读。

小说的表现手法也很有特色。蒋述卓强调《归潮》在艺术表现上是奇中出正、正奇结合,达到了奇妙的艺术效果。陈崇正一开始

对故乡潮州进行“正面强攻”,从历史和文化中描写华侨的家国情怀,同时以现实主义写法进行叙述,即使细节也追求真实。但他的

"正”是通过“奇”的构思、“奇”的人物、“奇”的情节来表现。例如,在人物塑造上,小说既有林汉先、陈洪礼、羽先生、英顺

伯、孟先生等男性的奇勇,也有林阿娥、林汉莲、林雨果等憨厚中藏着热情、粗狂中体现细心的奇女子;在细节上,香炉的失而复得

贯穿全书,将潮汕地区的宗祠文化提高到传统不可缺失的高度来认识。而最后陈洪礼书信的揭秘,既是悬念的安排,也是细节的精心

设计。

宋嵩认为幽默叙事是《归朝》的叙事特点。陈崇正喜欢冷不丁地抖出一个包状,让有名有姓的历史人物在小说中突然闪现又突然

消失,可以看作是对历史叙事的“玩笑”书写。如果没有梁思成、林徽因、梁羽生、艾青等人物,小说的叙事也是完整的,但恰恰是

这些闲笔,才让历史叙事不至于那么沉重和严肃。此外,小说还以儿童视角展现旅途中的苦难,一定程度上化解了返乡旅程的沉重

感。例如,在林雨果和母亲归朝途中,以林雨果童心未泯的视角呈现路途中的动物,这些描写在化解苦难的同时也让人会心一笑。丛

治辰也指出小说用很多精彩的闲笔渲染了幽默氛围,如陈洪礼在船上递给林汉先水布、大象在泰国街头走来走去等的描写都增强了文

本阅读的轻松感。

五、结语与展望

《归潮》通过书写碧河镇陈、林两个家族百年来的历史变迁和"归潮”故事,展现了潮州的历史文化、精神图景和家国情怀。

“历尽千劫,只为归潮”,是第一代潮人魂归故里的历程,也是第二代至第四代潮人由回溯历史重归潮州文化的精神旅程。"潮汕人

多是从中原迁徙而来,对于一个处在不断流动的群体来说,抓住血脉之'根'很重要”[。对潮州近代史的细致勾勒,对潮人的形象

墓写,对潮州文化精神的深刻挖掘,使《归潮》已然成为当代潮州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回溯当代以潮汕为背景进行的小说创作,郭启宏的《潮人》和陈继明的《平安批》都取得了良好反响。如何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

创新,为家乡人民书写满意的作品,是陈崇正创作《归潮》的深切思考。“回到故乡与走向世界”,在陈崇正笔下,故乡与世界获得

了互通与互联,潮汕文化的瑰丽也被更多人看见。没有出走的经历和开阔的视野,作家对潮州的书写必然缺乏向外观之的视角,相应

的故乡叙事也可能是缺少现实根基的世界语法。正因为走出潮州再回到故乡,作家才能在时空回望中反观潮州,思考故乡与世界接轨

的契机。《归潮》的创作也契合了新世纪以来文学创作的视野转变。“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作家在书写时的历史视野开始有所变

化,视野明显扩大,形成了一种类似于全球史的视野,或者说,直接就是全球史的视野。”[2因此,《归潮》不是单纯的故乡历史叙

事,而是借由历史思考故乡的地域性、世界性及在全球化时代的未来发展趋势。历史作为叙事动机而不是叙事目的出现在文本中,是

小说对于故乡历史书写的一大贡献。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性历史”[3]82,”一切经验都必须通过当代性,成为当代性的直接经验”[3]83。当历史与现实联动后,历史

事件和精神传统重新在当下复现。历史为我们留下了洪灵菲、戴平万、李衣尼等人物的声名,但即使是平凡的历史人物也有值得书写

的个人命运,更何况是为众人抱薪、为民族危难奔走的英雄,我们需要铭记和缅怀他们。在林汉先、陈洪礼、羽先生、英顺伯等历史

人物身上,我们看到了潮人的爱乡爱国、团结互助、敢为人先的精神。而如何通过历史人物面对历史,这也是小说思考的又一话题。

陈纯钢认为自己的生活已经够沉重了,前后左右都是木头,居然还要去面对沉重的历史,这个太难了。其实,“我们回避历史,且对

书写历史表示慢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时间之盲',造就来自非在场者的倔强”[4。陈锦桐说他像一条不懂事的鱼,把沉淀在水底

的历史打捞出来,反而让当下的清水变得浑浊,如他给80多岁的林雨果看陈洪礼的信件,让林雨果的情绪极为激动以至于大病一场。

而陈乔峰则说,我们看待一段历史,也要取决于我们究竟是仰视还是俯视,抑或平视。很明显,小说以平视的叙事视角为我们展现了

那段令人仰视的历史,以亲人的身份揭开了历史人物的人性面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既平凡又伟大。

当追溯历史后,潮州的文化精神到底是什么呢?小说让第三代潮人,也是泰国华侨陈锦桐来揭秘,意在表明潮州文化精神的根基

深厚、传播之广、包容之强和凝聚力与向心力。陈锦桐总结潮州的文化精神是求险、求实和求神。求神是指要敬重祖宗和神明,不忘

本,这是所有具有家国情怀的潮人的文化信仰,所以才会有“历尽千劫,只为归潮”。如果说求神是小说中所有人物的共通文化基

因,那么求实和求险犹如阴阳两面则分别集聚在人物身上。陈洪礼曾对林汉先说“就像一枚硬币,总有阴面和阳面。羽先生在阳面,

英顺伯在阴面,汉先你在阳面,我则在阴面,你需要抛头露面,凡事务必谨慎小心。”[5]85阳面是求险,是反叛和创新;阴面是求

实,是持守和谨慎。求实和求险犹如传统文化的阴阳两极,统一、对立和互化。如果说求神代表的常体现了人们的精神坚守,那么求

实和求险精神则体现了在变化中的此消彼长。

求实和求险精神结合的最好时期是在第一代潮人身上。陈洪礼和林汉先亲密无间、分工明确,做到了潮人心怀家国,敬神明而不

虚妄,破风浪而不骄奢,合力推动了革命事业的稳步发展。与第一代不同的是,第二三代求实和求险的潮人在碰撞和冲突中才达到精

神上的契合。林雨果直到陈团结去世,看到他有关龙眼树的木雕后,才感受到他们爱情的浪漫成分,也更进一步地理解了陈团结。而

黄博琳、陈乔峰的精神融合之路则更加艰难。黄博琳坚信”人生短暂,其实只剩下体验”,所以不断地出走,陈乔峰认为潮州熟悉而

温暖的感觉很容易让人屈服,所以不愿意离开。只有在被海沟惊吓、直面死亡的那一刻,黄博琳才意识到陈乔峰代表的求实精神的可

贵;也只有在听到黄博琳说“潮州文化从来都不是男耕女织,而是星辰大海”后,陈峰才反思求险的豁达胸襟,所以最后也萌生了

去泰国教授木雕的想法。至此,第四代人完成了潮州文化精神中求实和求险的契合,从而联结和传承了第一代潮人的精神气脉。陈崇

正对“精神地理”的追寻中也实现了对故乡写作的拓展。因为“现代某种程度是同质的,所以地理对于作家而言便只能是'精神地

理”。有意识地激活某种地理文化内部的审美性、伦理性和风格性,并使其精神化,这是当代青年作家写作的某条可行路径”[6]】

当潮人重新找寻求实、求神和求险精神,潮州文化才得以真正复活,也具备了面向未来和世界的强大生命力。陈锦桐、李启铭、

黄博琳、陈乔峰等人通过重修祠堂、改造书楼、活化民宿,将潮州木雕推向世界、展览先人事迹等,让潮州文化向内扎根、向外发

展,所以潮州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更是未来的。也只有不忘来处,文化精神才能永流传,正如小说结尾冰婶所说,“如果

我没数错,在场有一半以上的人是团结婶接生的”[5]325。

“如果说文学的历史表征大体上位于文学的表象层次,那么文学中的历史判

断则基本上位于文学的理性层次”7。因此,《归潮》的历史书写为当代文学如何书写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

陈崇正的《归潮》通过深刻的现实描写和细腻的人性刻画,展现了重要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小说在主题、人物、叙事和语言

等方面都特色鲜明且寓意深刻,是一部有关潮州历史文化的精彩力作。韩山师范学院举办的《归潮》学术研讨会圆满成功,达到了预

期的学术交流效果。与会专家从地方书写与家国认同、历史叙事与空间书写、人物塑造与爱情描写、结构布局与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

研讨,不仅揭示了小说的文学史价值和社会意义,也为当代文学研究注入了新的动能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