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不断推进,文化传播与文化建设正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
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国家文化大数
据体系建设。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深入实施国
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总体要求,为新时期文化传承与创新指明了方向。与此同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已成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
抓手。党的二十大报告着重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而作为乡村社会的重要载体,乡土文化在新时期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在重塑乡村文明、提升农民文化自信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们。
长期以来,作为蕴藏历史信息、承载地方记忆的重要载体,地方文献档案对于传承乡土文化、增进文化认同、凝聚地方精神内核
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2]。从时间维度看,地方文献档案记录了一个地区自然环境、经济社会、民俗风情等诸多方面的演变历程,体现
出乡土文化跨越时间维度的历史延续性。从空间维度来看,不同地域的文献档案反映了各具特色的区域历史人文,折射出乡土文化在
地域空间上的多样性。从情感维度看,人们从特定地域的文献档案中捕捉与自身相关的信息,激发归属感,唤起集体记忆,增进本土
认同。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双重驱动与交互作用下,如何充分利用新时代信息技术赋能档案文化资源数字化传播,
以地方文献档案为载体传承弘扬独具特色的乡土文化,成为文化建设和“三农”发展领域的重要命题。
1地方文献档案数字化传播路径
1.1以数字化手段加强地方档案整理与保护
地方文献档案记录着一个地区独特的历史文脉和人文积淀,蕴含着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为了夯实乡土文化资源的基础需要运用
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手段加以系统整理和长期保护。当前,数字化采集、智能存储、信息化管理等技术在档案领域的广泛应用,为地方
特色档案资源的数字化提供了更多可能。档案部门要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运用数字化手段对散落的乡土文化档案进行全方位采集,
包括纸质文献、实物档案、口述资料等不同类型、载体的档案资源。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要对乡土文化档案进行智能化管
理,建立涵盖档案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工作机制;还要持续深化数字档案安全保护技术,确保乡土文化档案资源的真实性、完整性、
可用性,以支撑乡土文化的长期传利用。
1.2发展基于新媒体的档案文化数字化传播
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已突破时空界限,呈现出互动性、共享性的新特点。各类新媒体平台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档案
部门应充分把握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传播新特点,创新档案文化数字化传播方式。一是构建特色鲜明的档案文化网站,运用动态网
页、虚拟展厅等交互设计,提供在线检索、主题聚类、深度阅读等多样化功能,实现乡土文化档案资源的网络集成展示与深度挖掘开
发。二是利用移动新媒体平台,通过移动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微博、短视频等多种形态,借助图文、音频、视频等表现手段,开展
形式新颖、内容贴近受众的档案文化主题宣传活动。三是发挥社交媒体互动传播优势,依托网络社群开展特色档案文化互动体验,不
断增强受众参与感。
1.3运用沉浸式技术强化档案信息的交互性
VR、AR、MR、数字孪生、人机交互等先进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创新档案文化数字化呈现方式、提升档案文化体验感提供了新思
路与新工具。档案部门应积极探索虚拟现实、全息投影、智能交互等技术在档案领域的应用,为乡土文化价值的数字化展示注入新动
力。可以利用VR、AR等技术,再现档案记录的历史场景,重构特定历史时期的人文环境,使受众在沉浸式的档案文化体验中加深对乡
土文化的理解与情感认同。同时,采用数字孪生、智能人机交互技术,为受众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档案检索服务,实现人机交互下
的深度融合与价值创造。
1.4依托文旅融合拓宽地方档案的传播领域
当前,文化创意和旅游产业快速发展,为地方特色档案资源的创新开发利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传播渠道。档案部门要立足馆藏地
方特色档案资源优势,以文创开发、文旅融合为抓手,不断拓宽乡土文化档案的传播领域。一方面,充分挖掘乡土档案中蕴含的文化
基因和时代价值,开发寓教于乐的档案文创产品。将民俗风情类档案元素应用到文化旅游纪念品创意设计中,既有利于活化档案资
源,创新表现形式,又有利于在文旅产品的生产、销售、使用过程中,持续、广泛地传播档案文化。另一方面,积极融入全域旅游发
展,依托红色档案、名人档案、特色民俗档案等资源优势,与文物、非遗、古建筑等文化资源相结合,策划开发富有吸引力的主题研
学线路、文化体验项目,使游客在体验中加深对乡土文化的了解。以创新性的文旅融合方式,最大程度地放大档案的社会效益,能够
让乡士档案“活”起来、“火”起来,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1.5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档案文化传播机制
地方特色档案的数字化传播需要建立多元主体参与、跨界融合的传播机制,形成工作合力。档案部门要进一步更新理念,建立开
放包容的“大档案”工作格局。要充分调动高校、社会组织、文博机构等各类主体参与地方文献档案的整理开发传播。例如,引进高
校科研力量,合作开展乡土档案的抢救、整理与研究;广泛吸纳民间收藏资料,充实乡土档案的广度与深度;探索与数字文创企业的
跨界合作,在技术应用、产品开发、平台建设等方面实现深度融合;与文旅部门联合策划推介,拓展档案文化研学旅行、非遗体验等
业态。同时,档案利用部门要创新服务理念,拓宽社会参与渠道,如在档案征集、修复、数字化加工、口述史料采集整理等环节引入
社会力量,推动社会公众广泛参与,以开放共享推进地方特色档案文化价值的释放与传播。
2地方文献档案数字化传播助力乡土文化建设策略
2.1加快地方文献档案数字化进程
新时代背景下,推进地方文献档案数字化建设是助力乡土文化传承与发展、筑牢乡土文化之基的关键举措。各级档案部门要准确
把握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要求,加快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数字档案资源构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地方各类档
案载体进行数字化加工与再现,确保乡土文化档案的原真性、系统性、完整性。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加强档案数字化
成果的关联组织、智能检索与主题深化,为地方文献档案资源的集成整合与深度开发提供支撑。进一步完善制度规范,健全地方文献
档案征集机制,广泛吸纳红色档案、民俗档案、非遗档案等,增强乡土文化档案资源的广度与深度。还要加强数字档案资源长期保
存,构建档案数字化安全保障体系,为乡土文化资源的永续利用奠定坚实基础。
2.2增强档案数字化传播主体能力
新时代档案工作者作为地方特色档案数字化传播的主力军,要进一步强化数字化理念,提升数字化能力,成为新时代“数字为
民”的排头兵。一方面要加强专业培训,制定针对性的培养计划,提升档案人员的信息化水平、新媒体运用能力、数字技术应用水平
等,打造一支精通业务、善于创新的高素质档案队伍。另一方面要加强人才引进,积极吸纳熟悉数字技术应用、创意策划、新媒体传
潘的复合型人才,为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注入新鲜血液。同时,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调
动档案工作者投身数字化传播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2.3提升档案资源组织与共享水平
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加强档案数字化管理、提高档案开放利用与共享水平提供了技术支
撑。地方文献档案数字化传播要主动顺应信息技术革新趋势,加强跨界协作,强化技术创新应用,进一步拓宽服务广度、提升服务品
质。可依托大数据分析、知识图谱等技术,对地方文献档案资源进行多维度关联组织,推动档案资源的聚类检索与交叉发现,为受众
提供便捷、精准的个性化检索服务。基于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等前沿技术,实现档案文本的智能识别、情感分析、自动摘要等功
能,加强档案信息的深层次语义挖掘,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知识服务。针对古籍档案、民俗档案等传统载体,运用智能修复、智能
识别与转写等技术手段,破解人工解读障碍,提高传统载体数字化转化效率。
2.4构建一体化档案文化传播体系
随着信息时代受众对文化需求的不断升级,单一的线上或线下传播模式已难以适应大众获取、感知乡土文化的多元化需求。要立
足地方特色资源优势,整合线上线下服务资源,构建“数字虚拟+实体展陈”并重的一体化档案文化传播体系。线上充分利用门户网
站、新媒体矩阵等平台,打造沉浸式、全景式、互动式的数字化展示模式,通过富媒体技术手段、情景化叙事模式,提升乡土文化档
案的感官体验,吸引民众参与互动。线下建设特色鲜明的实体展览,创新展示形式,通过实物藏品展示、场景再现、情景剧演绎等
带领观众直观地感受特定历史情境下的乡土风貌。同时,要促进线上线下有机融合,开发VR、AR场景互动应用,将线下实体展览与线
上虚拟体验深度结合,打造跨时空情景式沉浸体验模式。
2.5探索档案文创产业化创新路径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21世纪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为盘活档案文化资源、拓展乡土文化产业价值空间提供了广阔前景。
档案部门要树立文化产业思维,以创意设计为抓手,推进地方特色档案文化的P化、产业化发展。一方面,要发掘馆藏档案的文化价
值与审美价值,提炼富有时代气息、符合大众审美的档案元素,并将其融入文化创意设计,开发设计新颖的乡土文化主题文创产品。
在历史名人档案、红色档案中凝练精神内涵,开发主题文创图书、动漫影视、虚拟形象P等。另一方面,加强数字文创企业,拓展档
案文化创意产业链条。例如,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开发特色档案资源库,引入版权交易、知识付费、广告植入等商业运作模式,盘活线
上线下文创市场;与文旅部门协同打造乡土文化体验、研学旅行等项目,拓展主题文创园区、特色民宿、研学基地等新业态[3]。
3结语
地方特色文献档案是一个地区历史积淀的缩影,承载着丰富的乡土文化基因。推进地方文献档案的数字化传播,对于传承和弘扬
乡土文化,强化公众的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各级档案部门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牢固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文
化生活需要作为工作的根本立足点和着力点。要主动适应信息时代发展大势,加快档案信息化、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强软硬件基础设
施建设,提升数字化人才队伍综合素质,为地方特色档案资源的创新性开发利用夯实基础。要坚持开放共享理念,加强与文博机构、
高校科研院所、数字文创企业等的跨界合作,推进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创新,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推动档案文化资源的社会化利
用。
另一方面,地方各界要高度重视乡土文化的时代价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自觉肩负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使命责任。要加强对乡土文化资源的梳理抢救和系统保护,广泛整合红色档案、非遗档案、民俗档案等资源,为乡土文化的数字化
呈现提供丰富的素材。要创新乡土文化的传播渠道和展示方式,运用沉浸式体验、情景式叙事等新颗手段,增强互动参与感和代入
感,让乡土文化滋养人们的精神生活。要发挥乡土文化资源的多元价值,积极探索创意开发和产业化路径,创新"文化+科技”“文化
+旅游”等业态融合,以产业发展促进乡土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