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2月11日,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在河北省阜平县创办《抗敌报》。1940年11月7日,《抗敌报》改称《晋察冀日报》
(总
第457期),邓拓任总编,是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机关报。从1940年到1941年,《晋察冀日报》在办刊过程中陆续推出"晋察冀艺
术”(1941年1月9日开设)、"文化思想”(1941年3月2日开设)、"晋察冀群众”(1941年4月1日开设)、“子弟兵”(1941
年4月17日开设)、“农村经济”(1941年7月18日开设)等副刊。其中,"晋察冀艺术”"文化思想”"子弟兵”等副刊刊载了沙
可夫、周巍峙、孙犁、田间、崔嵬、鲁藜、周而复、杨朔、康濯、李又然、钟惦棐、魏巍、蔡其矫、秦兆阳、丁克辛等文艺工作者的
作品,其中有孙犁文章两则,未见于作家全集、文集,特将其略作读解。
《对自然科学的二三认识》
《对自然科学的二三认识》一文见于1941年4月24日《晋察冀日报》第4版"文化思想”副干刊,署名“"孙力编”。傅瑛、黄景煜的
《孙犁年表》,冉准舟的《孙犁著作年表》,张金池的《孙犁著作年表续编》《孙犁著作年表续编补》均未刊载,2016年人民文学出
版社出版的《孙犁全集》(修订版)和2013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孙犁文集》(补订版)也都未收录。
孙犁与《晋察冀日报》有着密切的编创关系,孙犁于1938年在冀中参加抗日革命工作,1939年调往晋察冀边区。此后,陆续在
《晋察冀日报》"晋察冀艺术”副刊发表《冬天,战斗的外围一这是我们报告于世界的..…》(1940年12月24日、26日)、《一
九四o年晋察冀边区文艺活动琐记》(1941年1月26日)、《)儿童文艺的创作》(1941年2月16日)、《关于墙头小说》(1941年3月
7日)、《接受〈遗产问题〉(提要)》(1941年3月15日)、《关于诗的语言》(1941年5月14日)、《壮健性一纪念高尔基》
(1941年6月18日)、《论战时的英雄文学》(1941年12月16日)、《"冀中一日”以后》(1942年6月24日)等文章0。而在194
2年,孙犁更是负责《晋察冀日报》文艺副刊"鼓”的编辑工作。由此,我们也可以发现,孙犁这篇文章之所以沉封故纸,一是与《晋
察冀日报》检索不便有关,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孙犁的文章多刊载于“晋察冀艺术”副刊上,研究者对《晋察冀日报》其他副刊,比如
”文化思想”的关注则相对较少。
"力编”是孙犁常用的笔名,首见于《壮健性
纪念高尔基》(1941年6月18日)一文。此后,《"冀中一日”以后》《慷
慨悲歌》(《晋察冀日报》1942年12月23日)等文章都署名"力编”。而该文的署名“孙力编”应是第一次发现。不过,孙犁在笔名
使用上也有类似的习惯,比如他既用"芸夫”,又用"孙芸夫”为文章署名。
孙犁的这篇《对自然科学的二三认识》将科学研究与民主制度相联系,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因为维护资本家的利益而将科学封闭起
来,而中国近代的科学教育与研究,也不能“尽量发挥、成为大众的”,但在抗日民主的地区则能够使科学与民众结合,为人民大众
服务。他认为研究者应该破除一些陈旧的观念,建立新的科学传统,同时要知晓群众具有丰富的创造力,将科学知识教授给人民。这
样将科学发展与社会性质分析相结合的论断,受到民族解放战争的时代背景和抗日根据地苏联思想宣传的影响,很明显带有面向民众
进行抗战宣传的意味。同时,这篇文章还征引了巴比塞著、徐懋庸译的《斯大林传》、高尔基的《答美国的知识分子》(即高尔基政
论文《"文化大师们”,你们跟谁在一起?一
答美国记者》②)以及斯大林的《在克里姆林宫招待高级学校工作人员宴会上的演
说》等文章,这既可以看出孙犁当时的阅读状况,更重要的是,这些书籍也显示出孙犁当时在敌后抗日根据地所受到的主要思想的影
响。
在“纯文学”的审美视野下,研究者对孙犁文学个性颇为重视,多强调孙犁文学风格所展现出的个人创造性,相对而言容易忽视
孙犁在敌后抗战中所处的历史情境,以及当时思想观念的意识形态因素。孙犁研究存在着以文学批评代替历史分析,以作家后期生活
经历诠释早期文艺实践的“脱历史”问题。由此,也难以建立孙犁解放区时期创作与延安文艺之间的有效、确定的关联。其实,自孙
犁1937年投身抗战以来,其生活、文学创作、思想观念都是内在于党中央领导下的根据地抗战实践之中的。孙犁该篇佚文虽是考察自
然科学层面,但其对资本主义科学发展的批评,强调发展面向大众的科学的立论,都显示出党中央领导下的根据地文化氛围的影响。
从孙犁早期的文论来看,比如他在1933年写作的《唯物史观艺术论》、1934年写作的《〈子夜〉中所表现中国现阶段的经济的性质》
等文章,都显示出孙犁已经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而投身抗战之后,1938年写作的《现实主义文学论》包括该篇佚作,其实都是
延续其早期思想,并受到马克思主义影响的表现。因此,该篇佚文可帮助我们完整、历史地理解孙犁的文学活动,看到孙犁独具个性
的文学风格与晋察冀敌后抗战环境的现实关联,同时也可看到孙犁的思想观念是内在于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之中的。
对自然科学的二三认识
在抗日民主的地区,现在切实地注意自然科学的研究了。科学与民主是有密切姻缘的,但新民主主义的科学和旧民主主义的科
学,有不同的地方。西欧的资本主义,虽以民主的要求和科学的进步起家,战胜了封建贵族,但跟着便把民主放进囚笼里,把科学放
进私人的机密箱里。资本主义在它的成年期,牢禁了科学,在它的老年期
帝国主义阶段
便室息了科学的呼吸,或使科学
变成魔鬼。
帝国主义自己提供了它的罪恶与欺骗的证件。帝国主义的科学的出发点,完全站在剥夺工农大众利益,维护金融资本家及其御用
科学家的利益之上。这些罪行,虽然已经成为客观的常识,但是我还是供知巴比塞的描写来说明:
“我们再看一看这样一种景象吧
这景象是在世界各处的一切工作部门中不断的发生着的,它简直好像一幕悲惨的笑剧
在法国北部的Seinc-et-oise
和别的地方,
一人们把小麦像除野草以的加以芟除。在批里尼斯山东部
和别的
地方
人民把水果一大塌车一大塌车地弃在大口窖中。在伦巴尔地一别的地方也有这样的事么?
农民们把大批的加烧
掉。谷麦的焚毁到处皆然。人们本来用以播殖,要它健全地发芽,成长的种子,现在是被杀害着,被埋葬着。
人们还杀害着,埋弃着几公顷的甜萝卜,大批的猪和牛。人们把可以成渠的牛奶,倒在美国的河中,(这也不但美国如此。)人
们把整船的鱼倒在海里。属于Generalmotors公司的成千部新的装配齐全的汽车,被用特制的大机器,粉碎地敲破着”(《斯大林
传》徐懋庸译,二五
一二页)。
这是平时,如果在战净时(像现在它们进行的)事情就更出奇。铁霍诺夫在世界第一次大战后,写了一部如说战争。叙述这样一段
奇闻:一个帝国主义的军事科学家同他的助手共同发明一种瓦斯,两个人共同研究,试验,努力,出汗。后来,用两只小白兔试了
试,小白兔马上中毒死了。那军事科学家回头就强迫着他的助手继续了小白免的命运,叫他呼吸一下瓦斯。这位军事家便“专利”了
只有他知道这瓦斯的"处方”。对今天的帝国主义战争说,这已经是“旧闻”了,目前就更新奇。
转述这个故事不是对小白兔或那个助手表示什么哀悼之意。助手的命运是一般帝国主义国家里出卖良心的科学家必然的遭遇。当
然我们不否认,在欧美各国,从发明蒸汽机关的那位瓦特先生起,到美国的大发明家爱迪生,有许多是庄严的,探求自然界的真理
的,孜孜不倦的学者。但帝国主义必然交给它的科学家以这种瓦斯,那是谁也没办法的事。
“以大体而论,知识份子的任务总是被限定于装饰资本主义的丑陋的现状,和安慰富人们的无聊和烦闷的。知识阶级是资产阶级
的看护妇,口忙碌着弥缝资产阶级的哲学和宗教的外衣
那古旧而且肮脏的织物,沾满了劳苦大众的血汗。”(高尔基答美国的
知识份子)这便说明了帝国主义的科学事业的一切,一切的归宿,如果这些科学专家不能放下他那屈辱的"针线”转身为人民大众服
务的话。
中国在清未便提倡科学了。张之洞、李鸿章等人都积极提倡过。当时并也有反帝反封建的进步内容。但因为在政治上一向是封建
专制,地方割据。帝国主义指挥下的政治,在经济上一向是在帝国主义金融屁股底下的资本主义的畸形小身体,所以中国的科学文
化,不得尽量发挥,成为大众的。
许多的教育科学人才的工业工程学院,只是用定理,公式,西洋原本把学生弄成加白领,科学秀才。农学院,虽然在暖房里培种着
大黄瓜,和作着各种肥料、地力的测验,但学生毕业,只能到中学教一教"博物”。中小学的学生把化学物理的试验,只当做看戏
法。中国以前的自然科学,一向是在封建园圃里发育的不完全的果实,而又被拿到“洋场”去出售的,一向没有站在把自然科学的研
究,当作为人民大众谋福利这个观点上。
抗日民主的地区进行着各种经济的开发。重视自然科学的技术和学识。发展工业,注意副产,使地尽其利,和自然界,疾病作斗
争。对自然科学的研究,试验,应用,要求新的观点,新的方式,新的任务。真正使自然科学成为新民主主义的自然科学,为人民大
众服务的,努力使他们了解,能够运用并且合实际要求的。
“这里所指的科学是不脱离民众的,不远离着民众的,而准备为民众服务的,准备把一切科学的收获交给民众的,并且,不是被
强制地而是自愿地,情情愿愿地为民众谋利益的科学。
这里所指的科学是不让旧的成名的领导者自满的把科学束缚于科学僧侣的袈裟里,束缚于科学垄断者的甲壳里;这里所指的科学
是懂得老的科学工作者和青年科学工作者结合的意义和力量,是自愿地在我国青年面前打开所有科学的门户,给他们达到科学最高峰
的可能,并承认未来是属于科学青年的。
这里所指的科学是从事科学的人们明了已规定出的科学传统的力量与意义,善于为科学的利益而利用这些传统,同时却又不要做
这些传统的奴隶,这里所指的科学是当旧的传统标准与规定成为陈旧,复为前进的阻碍时,有勇气地有决心地来破除这些传统,同时
要懂得创造新的传统,新的标准与新的规定。”(斯大林:在克里姆林宫招待高级学校工作人员宴会上的演说)
此外,把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教授给人民,教授者应该了解到群众的丰富的创造能力,和他们的传统的工作经验。要认识出他们
的天才,尊重他们的经验,改造他们的陈腐观念。同时自然科学的研究,应该以马列主义的世界观作为指南。马列主义的文献曾使自
然科学界发见新的事物和新的法则。因为“马克思主义的概念是科学的,它跟科学的概念一致。”(巴比塞)马列主义是科学的科
学。
(原载《晋察冀日报》1941年4月24日第4版,署名"孙力编”)
二、
《关于“翼中一日”写作运动》一文的初刊本
在现有的孙犁年表中,研究者普遍认为孙犁收入《耕堂杂录》的文章《关于“冀中一日”写作运动》,初刊于1942年11月3日
《解放日报》,题名《关于“冀中一日”》,署名"力编”。比如,傅英、黄景煜发表于《新文学史料》1984年第3期的《孙犁年表
[-]》,在"1942年二十九岁”中说,该年"11月3日,杂文《关于"冀中一日”》,载《解放日报》。署名力编”[1们;收入2013年
出版的百花文艺出版社《孙犁文集》(补订版)第10卷,也是广为研究者关注的冉准舟《孙犁著作年表》(自注写于1981年国庆前
夕)也只提及《关于“冀中一日”写作运动》“载1942年11月3日《解放日报》,题为《关于"冀中一日”》,署名力编;收入《耕
堂杂绿》中,改为此题”[2]。
应当说,研究者很可能受到了作家本人记忆的影响。在1981年6月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耕堂杂录》中,孙犁即在该文文末
注明”一九四二年十一月”3]97。而笔者最近在翻阅与孙犁创作密切相关的《晋察冀日报》时,发现该刊"民国三十一年六月二十四
日”(1942年6月24日)第四十一期第四版"晋察冀艺术”副刊登载了署名"力编”的《"冀中一日”以后》,内容与孙犁同年11月
发表于《解放日报》,后又收入《耕堂杂录》的文章基本一致。这也与孙犁在《耕堂杂录·后记》中回忆的“这些文字,多发表在当时
的《晋察冀日报》上”[3]139相合。
1941年春,冀中区受到高尔基编创《世界的一日》、茅盾主编《中国的一日》影响,开展了“冀中一日”写作运动。此后,在晋
察冀边区的孙犁,受王林的邀请,来到冀中区家乡安平县协助编辑《冀中一日》。1941年10月,《冀中一日》印刷发行。1941年
冬,孙犁在编辑《冀中一日》的基础上,写出辅导农村写作者的文学指导书目《区村和连队的文学写作课本一给〈冀中一日〉的
作者们》,1942年初夏,返回阜平1们,也即《晋察冀日报》所在地。在1942年6月之前,孙犁就在《晋察冀日报》"晋察冀艺术”副
刊陆续刊发了《一九四o年边区文艺活动琐记》(1941年1月26日)、《儿童文艺的创作》(1941年2月16日)、《关于墙头小说》
(1941年3月7日)、《接受遗产问题〉(提要)》(1941年3月15日)①、《关于诗的语言》(1941年5月14日)⑦、《壮健性
一纪念高尔基》(1941年6月18日)、《论战时的英雄文学》(1941年12月16日)等文章。可以推想,刚刚经历过"冀中一
日”写作运动的孙犁,初夏回到阜平,就写作了《“冀中一日”以后》,并很快得以在《晋察冀日报》发表。根据这些时间线索,基
本可以判定在《晋察冀日报》上刊载的《“冀中一日”以后》应为后来文章的初刊本。
其实,如果细读该篇文章会发现,孙犁主写“冀中一日”写作运动发生后对冀中文学工作的影响,并将其视为“冀中文艺运动的
一个转换点,一个划时期的运动”,并在文末说:”冀中一日',大浪潮后,文艺急转直下,成了群众的。”[4]由此,我们可知,
《“冀中一日”以后》的题名其实更符合文章的主旨内容和作家最初的写作意愿。
对比1941年6月的《"冀中一日”以后》、1942年11月的《关于"冀中一日”》及1981年的《关于"冀中一日”写作运动》会
发现,三篇文章内容都不尽相同。1981年收入《耕堂杂录》的文章应当是以《解放日报》刊载的文章为底本,并进行了一些字词和标
点的修改。而《晋察冀日报》上的这篇文章,总体看与另两篇文章差别并不大,不同之处大部分是不影响文意的标点与词句变动。而
最大的变动是较后来两版文章多出了一个自然段,其内容为:“从《冀中一日》不仅可以看到冀中子弟兵及群众今天的生活(即横断
面生活)情景,并可看到生活和现实纵的发展,无数壮烈,光荣,美丽,生活故事交织其中,无数热情,希望,仇恨,悲愤故事交织
其中。”4这段之所以在《解放日报》刊载时被删去,可能是这段文字删后对文意影响不大,而且看该期的《解放日报》会发现,孙
犁文章刚好处于版面末尾位置,且编排十分紧凑,删去一段可能是出于排版的考虑。而另一处较大的差别是较后两版文章的第七自然
段多出了一句对“冀中一日”写作云动的负面评价:“虽有时为片段,虽有时因技术,不能宗全写出丰富牛动的牛活、”[4]这句话被
删除,应当有舆论影响的考虑。
该文的后续版本于1981年收录于《耕堂杂录》,其中暗含了孙型晚年编辑文集时的整体倾向:即孙型对其早期作品,从一开始认
为写作过于仓促,“是璞不是玉”并不重视,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有意识地搜集重编,及至晚年则勤加搜检,愈发珍视。这主要
是缘于孙犁晚年对早期抗战生涯的追忆和怀念,在孙犁晚年文集中,尤其是他在"新时期”重返文坛时,他多写回忆自己抗战生涯的
散文,晚年时期的孙犁对早期童年和抗战经历更为重视。当然,就本处探讨的佚文而言,这样的修改不太影响对《“冀中一日”以
后》一文的理解。不过,为完整、细腻地呈现作家的作品,特将原文附录如下:
“冀中一日”以后
介绍冀中区的文艺工作,特别是文学工作,应该先说说“冀中一日”。因为“冀中一日”是冀中区文艺运动的一个转换点,一个
划时期的运动。
《冀中一日》已经在去年十月印出单行本四巨册。全集文章共二三三篇(一集二八篇,二集四篇,三集五一篇,四集一一四篇)
全集共三十五万余字。写稿范围上自军区司令部政治部,行署,冀中各团体下至村公所,村团体。事先经过党政军民郑重动员布置,
示范。从发动到编出历时七八个月有余,最后由《冀中一日》编委会(冀中文建会主编)审阅编印出版,完全用冀中产油墨,纸张印
刷。今年二月间已开始石印,并又经一次审阅选择,不知已印出否:
《冀中一日》所定日期为一九四一年五月二十七日。第一辑名为《罪与仇》(敌占区近敌区情形)第二辑名为《铁的子弟兵》
(三纵队及地方游击队作战,生活情形)第三辑名为《独立、自由、幸福》(政权建设)第四辑名为《战斗的人民》(为群众参战,
进步生活情形)。
“冀中一日”为名符其实的群众文艺运动,影响至巨。从此提高了人民对文学的认识,对写作的认识,对现实的认识者至大。许
多有才能之写作者亦由此发现。
从《冀中一日》不仅可以看到冀中子弟兵及群众今天的生活(即横断面生活)情景,并可看到生活和现实的纵的发展,无数壮
烈,光荣,美丽,生活故事交织其中,无数热情,希望,仇恨,悲愤故事交织其中。
《冀中一日》不能以“美学”去衡量,不能选择出多少杰作,其意义并不在此。其意义在于以前从不知笔墨为何物,文章为何物
的人,今天能够执笔写一二万字,或千把字的文章了。其意义在于他们能写文章是与能作战,能运用民主原则同时获得,同时发挥。
《冀中一日》对上层文学工作来一个大刺激,大推动,大教育,使上层文学工作者更去深入体验生活,扩大生活圈子重新较量自
己,在《冀中一日》照射之下,许多人感到自己的文章,空洞无物,与人民之生活人民之感情距离之远。
《冀中一日》之另一意义,在使冀中干部人民,从文学上再认识现实生活及工作。认识各地,各种工作,生活的样像。一种发
扬,一种楷模,一种检讨。使冀中以外人士从这些实际工作者,战士,人民笔下,看他们的工作和生活。虽有时为片段,虽有时因技
术,不能完全写出丰富生动的生活。
《冀中一日》发动编辑过程中,因时间迫促,游击环境,亦有些缺点。如在示范时,或未能照顾到生活工作的多样性,人民生活
的实际,示范出多样的写法,适于群众日常生活的表现的写法。未强调主要看是不是作者的生活,且不必去研究文章的写法,等
等。因此次所见,群众常受文章形式之拘束、顾忌,而未能写出生活之本质部分。在选稿时,未能完全由有写作修养、文学修养的同
志负责,以致常有遗珠之憾,在修改稿件时,未能全部保留原作醇朴本色,如第三辑即有润色之弊。而在印出之单行本看来,尚有许
多重复,尚欠精炼严峻。(如第四辑交通战,生产战线,过封锁线等部分)
《冀中一日》工作布置时,笔者未知其详,如果详细向群众说明,解释其目的而写出他那一天的所做、所见、所闻、所想到、所
接触的事情,以素朴为重。不加润饰,不拿文学腔调,怎样真,就怎样写,怎样写着痛快,就怎样写。…这是对的。示范时也应该照
着这个原则做。假如只说明要有人物,要描写,要文艺化等等,则是一个失策了。这是对将来再做这个运动的一种参考。
《冀中一日》有两个副产物,其一是《纪念鲁迅特辑》,这特辑发给《冀中一日》发表作品者每人一份,其中说明农村题材的写
法,和鲁迅对农村题材的模范。贯彻了鲁迅解放农村的热情、精神。未附一篇《为了忘却的纪念》,则是为的使今天的战斗员学习回
亿,记事。有许多壮烈事迹,人物,因不会记下而致淹没,是非常大的损失。其一是《区村和连队的文学写作课本》出版,此书根据
《冀中一日》用稿及未用稿写成,是企图帮助作者们理解冀中现实及加强文学技术的。
同时,在“"冀中一日”运动后,文艺读物大受欢迎,冀中文建会先后翻印了《表》(班台莱夫)三千份,《不走正路的安德伦》
(聂维洛夫)五千份,《毁灭》及《被开垦的处女地》亦在翻印计划中。(以前曾翻印三种理论书)。自编的测有《抗战英雄故事》
二集。《冀中街头诗选》等。此外军区政治部专刊一种《文艺学习》,供给读物。
冀中几个文艺刊物的投稿者大增,如文建会主编《文艺习作》(月刊)《平原文艺》(冀中导报副页),军区政治部主编的《连
队文艺》(前为月刊单行本,现改为前线报副页),在"冀中一日”后,面目均为之一新。
而此种运动特续不断,如安平县编了《安平一日》,亦见精彩。各学校,机关,亦小规模的做一日征文运动。军区程政委并谈,
今年青纱帐期间,再来一次”冀中一日”。
在各种文艺训练班上,文学课分量很大。如冀中文建会主办的文艺训练班(去年七八月间)军区政治部主办的摄影训练班(今年
一二月间)。各中学校的国文课程,均在从新的观点试验教学(如抗属中学)。
冀中人民在从对旧文学的爱好走上对新文学的爱好,在生活创造之外,从事艺术。“冀中一日”大浪潮后,文艺急转直下,成为
群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