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英语专业文学课程的多维能力指向

2024-04-28 新时代英语专业文学课程的多维能力指向

从中国英语专业发展史和相关的国家文件精神来看,文学课程始终被视为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本科专业一般开设英美文学史、文学选读等文学类课程。不过,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中,文学课程设置与教学实施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部分高校英语专业的文学课程开设不全、不足,部分高校英语专业甚至只开设一门英美文学选读课。另一方面,在现有的文学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中重文学知识,轻文学能力;重作品选读,轻理论学习;局限于文学范围,忽略其对达成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总体目标的价值。杨金才教授刚才报告中的一份列表显示,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开设的文学类课程非常系统、全面,但很多学校往往只将英美文学或其中一个国家的文学选读作为必修课,而将文学理论、文学史之类的课程作为选修课,甚至根本不开设。这些现象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学能力、批判思维能力、价值判断能力等当代外语专业人才核心能力的培养,也导致文学课程与英语专业其他知识领域和人才培养总体目标脱节,最终导致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无法满足新时代对外语专业人才的需求。有鉴于此,英语专业文学课程改革势在必行,而改革的方向在于突出能力培养,强调多维能力指向,重点促进学生文学能力、思辨能力、跨文化能力、价值判断能力的提升。

一、文学课程的多维能力指向是新时代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1. 文学课程的能力指向是新时代的要求

我们所处的新时代,是一个由双一流、新文科、一流专业、金课建设、一带一路、中国文化走出去、国际传播能力提升等关键词构筑的外语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新的时代环境。刚才王卓教授讲到了新文科,杨金才教授、宁一中教授谈到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这些都是新时代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时代特征。新时代对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文学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体而言,新时代要求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更加重视文学课程,更加突出文学课程在外语专业人才能力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近几个月以来,中国话语中出现了一个高频词——“国际传播能力”,这凸显了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国际传播能力,是一个综合性的能力,是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涉及党政部门和新闻媒体,更是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国际传播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涉及翻译与传播领域的知识与能力,也涉及语言学、文学、文化等领域的知识与能力,还涉及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价值判断能力等综合能力,这些能力无疑是中国开展国际文化对话与交流,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所需的。因而,文学课程也应该主动融入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理念和目标。

从新文科建设考察,文学课程指向外语专业人才的核心能力和多维能力,尤为必要。新文科强调学科性、跨学科性,而跨学科性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学科性;如果没有坚守学科性,那就不存在跨学科,外语学科也就会完全消融到了其他的学科之中。作为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内核,文学课程是确保外语专业学科归属的基本保障,也是走向跨学科发展和学科交叉融合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无论是坚持外语的学科性,还是走向跨学科性、学科融合性,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一个问题,那就是知识的综合、能力的综合、多元的知识指向、多元的能力指向,这从反面说明文学课程要体现多维能力指向。事实上,文学本身就具有突出的跨学科性,除了审美属性之外,文学还具有很强的社会科学和其他学科属性,这就要求文学教学不能仅仅只局限于传统的、狭义的文学知识教学和审美能力培养,还应该具有多维的知识指向和多维的能力指向,指向批判思维能力、跨文化能力、价值判断能力。因此,从新时代的学科环境和社会需求来看,外语专业文学课程以多维能力为指向,是大势所趋。

2. 文学课程的多维能力指向是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文学课程的多维能力指向,是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2018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家标准》)和202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正式发布的作为“国家标准”实施方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教学指南》),从学科发展和外语教育的规律出发,站在新时代的高度,提出了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也明确并细化了英语专业文学类课程的具体要求和目标。

《国家标准》明确了人才培养的素质、知识、能力目标。根据《国家标准》对素质的要求,“外语类专业学生应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人文与科学素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学科基本素养”(《国家标准》92)。要实现这些素质目标,没有哪一门课程可以单独完成,必须通过众多的课程,并且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实现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培养。文学课程也就不可避免地需要承担这一任务,去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品质、中国情怀、国际视野与社会责任感,实现《国家标准》的素质要求。而文学课程如果只是局限于文学知识或审美趣味,只是局限于狭义的文学欣赏,就难以达到《国家标准》的要求。

在知识方面,《国家标准》要求“外语类专业学生应掌握外国语言知识、外国文学知识、国别与区域知识,熟悉中国语言文化知识,了解相关专业知识以及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形成跨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现专业特色”(《国家标准》92)。同样,很少有课程能够独立实现上述知识要求,即便是某个单项知识要求也很难。例如,上述关于国别与区域知识的教学不可能通过开设一门英语国家文化概况或类似的课程就能满足;事实上,包括文学、语言学方面的很多课程都会涉及国别与区域知识,这就需要我们充分挖掘、合理利用。就文学课程而言,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要适当关注关于“国别与区域知识”的学习。

在达到《国家标准》的能力要求方面同样如此。根据《国家标准》,“外语类专业学生应具备外语运用能力、文学赏析能力、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以及一定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国家标准》92)。这些能力的培养单凭一两门课程难以实现,需要整个课程体系支撑;反过来,每门课程不可能服务于单一的能力培养目标,必须兼顾上述多种核心能力培养。就文学欣赏能力而言,《国家标准》要求学生“能理解外语文学作品的内容和主题思想;能欣赏不同体裁文学作品的特点、风格和语言艺术;能对文学作品进行评论”(《国家标准》95)。由此可见,文学赏析能力不仅仅涉及语言能力和基于语言能力的文学阅读与欣赏能力,而且还包括以一定的文学理论和批判思维能力为基础开展文学评论的能力,对于中国学生而言,英语文学批评还需要有较强的跨文化能力为支撑。因此,文学赏析能力实际上涉及多方面的能力,强调文学能力的培养也需要同时强调跨文化能力、批判思维能力、价值判断能力等的培养,因为它们实际上是相互交织的。在这个意义上,文学课程的多维的能力指向应该是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由此可见,《国家标准》中各项能力的培养需要多种课程支撑,而每一门课程也不应该仅仅服务于一种能力培养目标,而文学课程的多维能力指向就成为必然。《国家标准》中有一句话值得思考:“课程设置应处理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语言技能训练与专业知识学习教学、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外语专业课程与相关专业课程、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突出能力培养和专业知识的建构,特别应突出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课程调整机制”(《国家标准》92)。这段话有两层含义:一是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应该与时俱进、不断调整;二是一门或一类课程应该与其他的课程进行融合,相互呼应,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整体实现。所以,一门文学课程如果仅仅只是局限于文学基本知识,局限于单纯的狭义的文学能力培养,是不适合新时代对外语专业人才的需求和现行《国家标准》所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

二、文学课程能够实现多维能力培养功能

对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而言,文学课程不仅应该,而且可能,促进多维能力培养。这是由文学本身的性能决定的。首先,文学课程能够促进语言能力的提升。文学作品是提供鲜活生动、富有创造性的语言运用的实例。文学语言不仅鲜活、生动,而且富有实践性,文学作品将语言的诸多可能性变成了语言现实,为学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实际案例,展现了语言运用的诸多可能。这一点恰恰是文学课程规划、实施、教学教法上都需要重点关注的。刚才杨金才教授在报告里说,文学课程似乎是越来越被边缘化,我深以为然。我认为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文学课程在外语专业能力培养这方面的功能没有被充分地认识,也没有被充分地发挥。因此,我觉得在文学促进语言能力提升这一点上,我们还可以做大量的工作。

其次,文学课程能够促进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的提升。英语文学作品为中国英语专业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文化样例和思想观点,需要学生进行跨文化认知、理解、分析和判断。文学课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累不同文化知识,在不同文化之间进行比较和思考,形成自己的认知和判断,培养学生跨文化语言能力、文化情感能力和文化态度、跨文化认知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的跨文化能力。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不仅赖于思辨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而且能够促进思辨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的提高。文学课程通过引导学生透过语言形式探索语言意义,透过文学现象思考文化意义,透过外国社会文化作出符合客观实际和中国价值的理解和判断,使学生对文学作品有了深度理解和把握。这一过程始终依靠思辨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同时也推动思辨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的提高。

第三,文学课程是课程思政的有效平台,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文学在本质上是价值性的,或者说是融于审美性中的价值性。从文学创作到文学传播与接受,无不渗透着价值观念,并且受到价值观念的影响。近几年,国内学界关于文学课程思政的研讨也很丰富,杨金才教授、王卓教授均发表论文展开过专题研讨,刚才宁一中教授也专门谈到文学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的关系。从理论上讲,文学课程思政不能冲击文学课程的基本知识体系和课程目标,但是文学课程它必然蕴含着课程思政。“课程思政的小逻辑是服务于文学课程教学的大逻辑,但同时课程思政的小逻辑是蕴含于文学课程之中的,是它的应有之义”(罗良功63)。价值观念影响文学阐释和解读,但文学课程凭借其丰富的人文元素和价值资源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大教育功能完美融合,通过引导学生立足于中国价值观去认知和理解外国文化和社会现象,提升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

鉴于文学课程能够多维度地促进英语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新时代教学改革和实践中应该进一步重视文学课程,更加充分地发挥文学课程的多维功能,将文学课程的多维能力指向作为文学课程的基本定位。

由上可见,英语专业文学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综合性文学能力,即基于信息挖掘与文本分析能力、批判思维能力、跨文化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等为基础的文学赏析能力。鉴于文学赏析能力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互交织、相互促进,因而不应该将单独的文学赏析能力作为该课程的唯一目标,而是应该结合新时代对外语专业人才的需要、《国家标准》与《教学指南》的目标要求以及文学课程的规律,提取出其中最核心的能力,上升为文学课程目标。为了便于将文学课程目标与《国家标准》的话语表述统一,本文提出了文学课程多维能力的具体路径,即:文学赏析能力是首要的课程目标,包括信息挖掘与文本解读能力、基于文学知识与初步理论方法进行文学批评的意识与能力;其次是主要的综合性能力,即思辨能力、跨文化能力、价值判断能力等。

三、基于多维能力指向的英语文学课程改革

从新时代对外语专业人才的要求、《国家标准》以及外语专业人才培养规律来看,当前文学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其核心就是文学课程应服务于英语专业学生的多维能力培养,使文学课程不仅能切实培养学生的文学能力,包括文学赏析能力和文学批评能力,而且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跨文化能力、价值判断能力。这一英语专业文学课程的目标所在,也是文学课程改革的思想基础。

基于多维能力指向的文学课程改革应该体现在三个层面上。首先是课程与课程体系改革,其主要目的是重新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为文学课程多维能力培养提供知识体系、能力目标和价值定位的基本保障。其次是教学方法与模式改革,包括课程评价方法改革,为教学内容向学生能力转化提供保障。第三是教材和资源建设,英语专业文学课程强调多维能力指向的改革是对新时代和新国标对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新要求的回应,从课程目标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模式都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智慧,现有的教材和资源不能完全适应新的要求,因而需要根据新时代的要求对现有的教材和资源加以改造,甚至重新编写新教材,建立新的资源库,以保障基于多维能力指向的文学课程改革的推进,巩固和推广新的文学课程设计与实践所蕴含的新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

文学课程要实现多维能力的培养,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

第一,在教学内容上,文学课程必须提供完整系统的文学知识。当前,高校英语专业文学课程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缺乏系统性,主要表现为文学课程开设不全。大部分高校没有开设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方面的课程,文学史课程也不完整,或只是作为选修课开设;文学选读课是最普遍的课程,但文学选读课程缺乏对文学史的梳理,缺少文学理论的介入,也缺少系统的文学文本知识的讲授。零散的知识与缺少理论的作品阅读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更不用说文学批评能力,也不会有效促进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等综合性能力的提升。

因此,文学课程一定要提供完整的体系化的文学知识。系统知识的学习是思辨能力的前提,也是专业能力和素养的基础。就英语专业文学课程而言,理想化的方案就是基于完整的文学知识体系来构建完整的文学课程体系。一方面,文学课程应该提供完整的文学知识结构。文学课程不应该仅仅是文学作品阅读,还应该提供文学史、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方法方面的系统知识。另一方面,文学课程应该保证文学知识和作品选读在区域结构上的平衡。英语专业的文学课程不仅应该提供当前普遍开设的英国、美国文学,还应该开设或引导学生学习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其他英语国家的文学;不仅需要帮助学生学习英语国家文学,还应该拓展到英语国家之外的欧美文学、非洲文学等;更重要的是,应该开设有关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理论与批评之类的课程。这既是完整的文学知识体系的内在要求,也是基于系统的文学知识培养文学能力的必然要求,还是跨文化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即便受限于学分或学时不足,或者师资短缺,还是可以通过翻转课堂或者自学等形式来引导学生进行系统学习,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学知识结构,为文学能力的培养和思辨能力、跨文化能力的提升打好基础。

由于校情差异、办学定位不同,很多高校无法开设大量的文学课程,在此情形下,基于文学作品选读课程的文学课程改革则是一条必要而且务实的道路。基于文学选读课程进行文学课程改革,其目标指向仍然是多维能力培养,其实施的基础仍然在于体系化的知识教学,只是其载体不是各门相对独立的课程,而是以文学作品为载体,将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方法和不同国家的文学等各领域的知识汇聚起来,从而赋予文学选读课程以更大的人才培养使命,将系统的文学知识学习、文学赏析能力和批评能力培养、思辨训练和价值塑造融汇于文学作品阅读的全过程。这一改革将极大地拓展文学选读课程的广度和深度,将文学知识、理论与方法直接运用与作品的研读之中,直观展演文学鉴赏和批评范例,促进文学能力的提升,并激发学生体系化、全方位学习的意识。

第二,在教学方法与模式上,文学课程应该切实体现多维能力指向,加强基于知识运用的思辨训练、基于中国立场和价值引领的跨文化思辨训练和基于学生自由探索的全方位训练。

文学知识的学习和文学作品的阅读绝不是文学课程的目标,而是实现文学课程目标的手段和过程。文学课程以多维能力为目标,课程教学方法和模式应该与这一目标相呼应,所以,文学课程应引导学生基于知识运用进行有关文学问题的思辨训练。因而,文学课程应该是学生运用所学文学知识对具体的文学文本和现象进行思辨训练的场域,建立基于“知识学习+作品/现象分析+文学评论训练”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将文学史、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的知识运用于对文学作品和现象的认知、批判过程之中,促进学生文学知识向文学能力的转化,同时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文学是人学,英语专业文学课程不是远离社会的单纯文学技能训练,而是以跨文化体验与思考、价值观探寻与塑造为基础的专业能力训练,因此,文学课程教学应该加强基于中国立场和价值引领的跨文化思辨训练,促进学生跨文化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的提高,从而拓展学生文学认知视野,提升学生的文学批评能力。在文学课程教学中,要坚持中外比较,培养学生的中国情怀与中国价值观,在教学中增加中外文学比较的素材,设计合理的练习,引导学生对中外文学现象进行比较分析,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在比较中加深对外国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正确理解,增强中国文化自信;引导学生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视角去认识、分析和判断各种外国文学现象,培养学生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知世界的意识和能力。

基于多维能力培养的文学教学还需要充分鼓励学生开展自由探索,进行全方位的文学体验和训练,从而塑造学生的文学能力、思辨能力、跨文化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分析能力的提高。文学课程可以鼓励学生针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学习,围绕相关作家作品或文学现象就文学史、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等展开个性化学习;鼓励学生围绕特定的文学问题进行深度探索,开展文学批评实践;鼓励学生对相关文学现象进行学术研讨,加强学生学术写作训练,提高学生严谨、科学地进行学术表达和批判实践的能力。

总之,英语专业文学课程的多维能力培养需要从课程和课程体系规划,到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与模式改革,再到教材与教学资源建设进行全方位落实,并最终体现在教学过程之中。例如,我们正在进行的《美国文学选读》课程改革实践就努力将多维能力指向的目标融入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模式、教材建设等各个环节,充分发挥有限的作家作品的平台和案例的作用。每一个单元都会针对与作家相关的知识——如文学史背景、主要作品与思想、艺术主张与文学贡献等设计3-4个问题,供学生课前通过自学回答,努力将具体的作品与作家的整体写作和思想以及美国文学史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对特定作品和作家的较完整的了解。在每一个单元中,都会设计三大板块的问题,包括文本认知、文本解读和文学批评。“文本认知”部分由2-3个问题组成,对作品中蕴含的或相关的文学概念或术语——如文体、风格、修辞、叙事要素(叙述者、叙事视角、叙事进程等)、诗歌要素(音步、诗行、诗节、格律、押韵、自由诗等)、题材、母题、形象、意象等——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文学基本知识,认识文学文本要素。“文本解读”部分针对作品的语言、现象、思想和主题,由浅入深,设计6-8个问题,帮助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度理解。“文学批评”部分设计两类问题:(1)简要介绍1-2个批评理论或方法,设计1-2个针对作品的具有思辨性的问题,引领学生接触、学习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并运用相关理论方法阐释和评论作品中的相关问题;(2)根据作品实际,设计1-2个综合比较类的问题,引导学生将作品与美国或其他国家文学、中国文学中具有相似主题、文体和思想的作品进行比较。问题的设计充分体现“批判思维、价值判断、比较研究”的训练原则,引领学生深度进入文学能力训练,同时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跨文化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

总而言之,英语专业建设百余年的历史中,文学课程从来没有当前这样强烈的文学能力培养需求和多维能力指向性,从来没有当前这样强烈的服务社会需求,这正是我国新时代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使然,也是外语专业内涵建设需要使然,因而需要从课程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模式、教材与资源建设等多方面进行全新的探索和创新。这不仅反映出文学课程自身所蕴含的巨大活力及其在新时代的巨大发展机遇,也反映了作为传统课程的文学课程在新时代遭遇的挑战以及需要学界共同解决的新课题。基于多维能力指向的文学教学改革为充分发挥文学课程在外语专业人才综合能力培养中的作用、促进外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提供一条可资借鉴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