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文学视野下的中国古代文学教育解读——评《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研究》

2024-04-25 叙事文学视野下的中国古代文学教育解读——评《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研究》

中国古代涌现出无数文学家,创作了极度丰富的文学作品。现代人喜欢古代文学,不仅是因为古代文学沉淀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更是因为古代文学记录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人物、事件和情感等方面的内容,是珍贵的文化宝藏,也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文化基因。尤其是古代叙事文学,一方面它来自古代文学家基于社会生活文化记录进行的艺术创造,即题材取自古代文化与生活内容;另一方面它在漫长的历史传承中,又演变成为民间流传的故事,影响着民众的文化观念。

叙事文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了解其发展脉络,探索其创作手法与理念,对于现代文学教育发展也有一定的启示价值。与诗词歌赋等侧重情感抒发的文学作品类型相比,叙事文学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成熟时期相对较晚。在先秦时期,文学作品中的叙事内容是直白且简单的,呈现粗线条特征,不关注人物形象塑造与情节转折,一般通过反复咏叹方式来抒发情感,《诗经》中的《蒹葭》一文就体现了这一特点。唐代的话本艺术形式已经属于比较成熟的叙事文学作品,不过人物形象比较单一,故事情节也相对简单。元代杂剧进一步丰富了叙事文学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也增加了诸多冲突,不过整体故事背景相对比较简单,叙事文学创作内容范围相对较为狭窄。元代杂剧的一些经典作品如《窦娥冤》等,时至今日依旧散发着璀璨的艺术魅力。早期文学创作中的叙事手法与技巧以及创作理念等,对于后世叙事文学的出现与完善是有影响的。

中国古代叙事文学巅峰出现在明清时代,明清时代的戏曲与小说是叙事文学的两个最重要的类别。要想了解这两种叙事文学,《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研究》一书值得一读。全书分为上下两编,分别对戏曲(上编)和小说(下编)这两种文学形式的叙事特征与技巧进行了分析。戏曲作为一种叙事文学形式,由于融合了表演特点,要求人物形象、性格特征与故事发展有着对应性。从美学角度来讲,戏曲文学的美学特征尤为突出,不过在流传广度方面,戏曲叙事文学反而不如小说。在历史的发展中,不少戏曲逐渐失传了。在明代,有一种叫作“过锦戏”的宫廷滑稽戏,就流失在历史长河中,仅在部分明代文献中可以看到相关记载。当然,更多的经典戏曲传承至今,如戏曲《百宝箱》中“杜十娘”追求爱情的勇气、“李甲”的懦弱以及他们之间情感故事的一波三折,都通过戏曲表现得淋漓尽致。小说形式的出现,意味着叙事文学达到巅峰。与戏曲相比,小说的创作内容范围更广,创作时空选择更加自由,甚至可以展现宏达的想象力与历史发展格局,如神话小说、历史小说、政治小说、官场小说、志怪小说等;在创作手法上,小说更加细腻和具体,可以展示人物丰富的心理活动,以及各种曲折离奇的故事;在传播上,小说既可以通过文本传播,也可以通过口述传播,尤其是文本传播能够很好地保持文学一致性,不容易在传播中出现较大的曲解。时至今日,古代小说依旧丰富、涵养着现代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例如,《西游记》作为中国神话叙事文学,唐僧师徒西行取经的故事伴随着多少国人度过了快乐的童年,激发了对神话世界的美好想象;《三国演义》更是成年人谈天论地的文学素材,政治格局变化与个人命运发展皆在一个个叙事故事中呈现;《红楼梦》则呈现了大家族的命运,以及一个个无比鲜活且又充满个性的女性形象。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戏曲与小说在内容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少经典戏曲都是由小说改编而来,如戏曲《百宝箱》就改编自明代作家冯梦龙的短篇小说。当然,也有一些戏曲先出现,然后由文人作家基于戏曲进行二次创作,将其改编成为小说。在进行古代叙事文学教育时,戏曲和小说应融合起来进行学习与分析,探索两者在创作技巧与表现手法上的异同。其实在当代社会,影视剧(相当于古代戏曲)与小说同样有密切的关系,一部优秀的影视剧一定是对优质小说的改编;有些不是基于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成功之后,也会有人对影视作品进行文学创作,推出对应的小说作品。戏曲和小说作为不同的叙事文学形式,各有其特点,但彼此之间的影响非常深刻。

对于如今高等院校的古代文学教育教学活动而言,古代叙事文学作品提供了无比丰富的古代文化生活素材,用现代文学理论对其进行解读,可以勾勒出古代人的精神生活与社会生活,也可以探索古代作家的创作理念与创作思想,指导现代文学创作,让古代文学润养现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