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文艺社的小说创作与学生的抗战意识

2025-04-17 高原文艺社的小说创作与学生的抗战意识

高原文艺社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早期较为重要的文学社团之一,前身为南湖诗社,其身影出现在诸多西南联大校友的记载之中。

这些记述虽然体量不大,但依然可以看出其存在所寄托的西南联大学子的母校深情,体现着西南联大学生的文学理想。这些记载出现

的年代较早,是关于中国早期学生社团的记录,可以从中看出文学社团滥觞期的发展模式和特点。

李光荣老师在其研究论文中指出,1938年8月17日,西南联大蒙自分校结束办学,文学院由蒙自迁回昆明,南湖诗社便更名为高

原文艺社。该文艺社的小说通过文学的形式表达学生对抗战的观点,反映着他们的抗战热情与抗战意识[们。关于高原文艺社的研究多

见于有关西南联大的专门性研究之中,如李光荣老师的《季节然起的花朵:西南联大文学社团研究》《西南联大与中国校园文学》

等,他梳理了高原文艺社的起止与发展过程,同时整理了高原文艺社社员现在能够找到的部分文学作品,为本文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

础。本文现就高原文艺社的小说创作与学生的抗战意识进行探讨。

一、小说文本中的抗战意识与反思

(一)底层人物形象突出

分析抗战时期高原文艺社的小说作品,发现其既有抗战时期小说作品的共性,即这一时期的小说作品均为抗战特殊时期的产物,

内容多反映峥嵘岁月,又有西南联大学生小说社团成员创作的特性,即在人物方面表现为多从小人物入手,以单一的典型人物作为小

说推进的线索。

高原文艺社社员创作的主角形象在小说中格外突出,如林蒲在《二憨子》中塑造的队长二憨子,文中多次提及他耿直爽朗,近乎

人如其名的“憨”。但实际上,文章描写了二憨子在指挥作战时的语言,突出他在组织游击战方面拥有出色的指挥才能。向长清(即向

薏)的小说《许婆》以主人公许婆为线串联了一个普通妇女的战净生活:儿子死亡、人们冷遇。与此相类似的还有向长清的《兽医》、

刘兆吉的《木乃伊》等,以人名为题,中心人物放大,典型人物突出。恩格斯曾提出“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的概念:典型人物是

被典型的环境塑造起来的,这种人物既具有群体的普遍性特征,也具有鲜明的个性。

高原文艺社的作者倾向于从单一的人物入手,一切故事围绕小说的主要人物展开。塑造典型人物,一是因为高原文艺社文学作品

的首发地多为联大壁报,壁报贴在墙壁上,可以占用的面积较小,可供阅读时间短,篇幅有限;二是主要人物突出的小说以短篇为

主,节省笔力,结构和人物塑造的压力并不显著,符合校园文学创作者的能力;三是从小着笔的行文风格,使得文本内容更为深入,

对于人物生活经历的挖掘更加深刻。此举既是对于抗战期间史事的文学化记录,也是营造抗战氛围的手段。

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多半聚焦小人物,小说的内容也与大众生活有关,其主人公多为无甚特权的普通民众。《许婆》主人公的身

份为一个平凡的乡村妇女,《二憨子》的主角二憨子是普通的农民,《木乃伊》中的主人公居静为普通联大学生,《小客店》的主角

是寻常路人,其性格特点体现的普遍性,也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刘兆吉的《木乃伊》是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写照,

小说主要围绕着一个被称为"木乃伊”的西南联大学生居静展开,被这样称呼是因为他游离于抗战风潮。抗日救国的爱国主义思潮逐

渐德延,居静被发现实际上是一个鼓励抗战的激进分子,撰写了一系列壁报之类的文章。作者塑造这一人物,是以抗战宣传员和疏离

于抗战动员工作人士的双重身份进行明暗双线的剧情架构,作者刘兆吉就是一个积极参与政治活动的学生,曾经参加反对国民党内战

的请愿活动,居静就是以刘兆吉为代表的诸多人物写照,他的身上具有极强的抗战时期学生群体的特性:不确定性、理想主义、长于

文墨斗争等,因其普遍性而成就其代表性。

这一时期学生群体通过小说创作的方式描写这些平凡人物中的英雄主义,而不是直接塑造一个英雄式的人物,一者与其视角息息

相关,就地取材,从平凡生活里体味出抗战时期民生维艰和民族发展大势。二者小说的作者并非翻云覆雨的杰出人物,他们更倾向于

借小人物寄托自身的英雄情怀。其三这一时期作者面向的读者群也是普罗大众,着眼于小人物的经历更易得到大众群体的认可与共情

21。

(二)场景设置集中于敌后战场

高原文艺社属于西南联大创办的文学性社团,文学创作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具有很强的现实影射性,故事场景多设置在远

离正面战场的敌后地区,其描写往往真实且细致。部分文章的场景设置在战争高压下的西南边陲,很大程度上还原了抗战时期西南边

唾的真实生活,与作者生活的场景基本一致。

最为典型的是向长清在1939年发表的《小客店》以及其后的续文,两篇文章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故事。文中各种景物,可以看出此

时湘西这个小城的面貌:岌岌可危的城墙、对山的毛竹、铮宗的溪流、丘陵上的高粱.…诸如此类的描写,一起构成了战时的湘西景色

而呈现于读者眼前,具有极强的画面感。城头变换的大王旗,客人口中捉摸不诱的京城风云,亦均带有浓厚的时代特色。

林蒲的小说《二憨子》发生的地点为实际确有的"阁子岭”,位于山西省南部。如此既点出二憨子故事发生的地域和敌后背景,以

现实的地名增加了整篇小说的现实性,这也与后文敌后游击战的战争进展状况相互印证3]。刘兆吉的《木乃伊》亦有浓烈的地方特

色,与当时的学生生活联系紧密。居静发布观点的途径为壁报,而壁报作为当时西南联大学生重要的对外宣传方式,成为西南校园场

景的重要构成意象。

这一时期场景和人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也值得探究。《木乃伊》中居静的变化,就是舆情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七七事

变”与“八一三事变”之后,学生们加入积极动员抗战的浪潮之中,而居静只是听别人叫喊,居于宣传抗战的潮流之外,因此得名

"木乃伊”。当积极抗战的舆论环境和周围人"木乃伊”的外号攻击同时作用于居静身上,他却摇身一变成为“战鼓”,这和“"冷血动

物”"木乃伊”的外号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被起外号的负面心态和创办"战鼓”壁报时被更多人夸赞的得意,可以看出主人公与周围

环境的相互作用4]。

《二憨子》与此相同,作者在文中并未细写二憨子的作战经验从何而来,但多次侧面暗示二憨子的成长环境,反复渲染二憨子不

受理解,屡屡被人欺负,后文二憨子英勇击退敌人和在游击战争中终于抒发的情绪才更显合理。

综合分析高原社以抗战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可以得出一个规律:即时产出的小说更倾向于日常生活场景,而距离所描绘的时代愈

远,小说叙事越宏大。追其原因,一是战场或者斗争局面的亲历者在当时并无做战争动员和舆论宣传的时间与精力,只能依靠回忆进

行记叙。而能做即时记录的创作者实际上距离一线战场较远,所见所闻都更加贴近民众的日常生活。二是从战净动员效果的角度看,

比起长期被各种政治宣传渲染的惨痛的战争局面,文学作品中微小的叙事和普通的场景构建,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使之虑及自我。

此时,与爱国主义的情绪渲染类似,对自身安危的担忧更能体现抗战宣传的作用。三是这或许为一种对战净场面的回避心理,纵然是

具有强烈抗战情绪和抗战意识的联大学生,在面对残酷且不可改变的战争局面的时候,也会有人之常情的畏惧之情,这与普通民众的

心理相似。

(三)战时不确定性推动情节发展

在战争爆发的大背景之下,天空盘旋的战机、随时落下的炸弹乃至于渐向祖国腹地靠近的战线,朝不保夕、颠沛流离成为战时国

人生活的常态。故而在小说的情节设置上,多与战争时期的不确定性相关,通过描绘战净与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呈现战争状态下的

民众情绪。或以共情求认同,或以热忱寻激励,让读者意识到在此战争背景下无法独善其身的悲怆局面,使得抗战意识能够得到更有

震撼力的传达[5]。

一个显著的例子就是向长清的短篇小说《许婆》之中主人公许婆的人生遭遇,通篇文章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全文以许婆作为主视

角,她在战争之前过着较为平静安定的生活,但是在战争爆发以后,她的生活经历了两次重组,她的大儿子被征用当兵,朝不保夕。

许婆在西南边陲之地渐渐习惯了朝不保夕的危机,就在一切似乎又回归平静的时候,她的二儿子却因为她已经习以为常的一次轰炸而

丧生,小说的结尾是她陷入生命的空虚[6。整篇小说的情节设置微妙,多次不确定的偶然事件中蕴含着战争年代的必然。作者以意外

写必然,以平静写波澜,每每读者以为许婆生活如此便好之时另起一笔,更突出了战净年代生活的危机感,凸显了民众在死亡压力之

下从危机到麻木的心理状态。

与此类似的还有向长清的《兽医》,在小说中兽医肢体的残缺是他与日本鬼子斗争而产生的奋勇的勋章,而这种勋章同时也是寻常

人与侵略者正面接触的印证。作者从侧面写出这一时期的战争给民众安全感带来的巨大破坏,比起正面战场的短兵相接、波澜壮阔的

战争场面,更能突出“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患难与共。向长清在《小客店》中就借助客店中客人的语言,“守不了也要守,这是

我们自己的城!”“我们只要日子过得好一点,有个名分,我们什么都不会怕”,与后文的希望呼应,传达了抗战救亡的情绪。

二、主要发表渠道的宣传效力

西南联合大学的群社传统是从三校内迁的步行团开始的,长期患难与共的步行团集体生活传统塑造了西南联大社团组织。西南联

大校园文学作品多发表于高原文艺社创办的壁报、联大内其他文学社团的壁报以及面向全国的报刊(包括正刊和具有文学性质的副刊)。

高原文艺社的文学作品立足于西南边陲和敌后地区,既是作者对于所处环境的反映,也向外界传达了敌后地区生活的相关信息,力图

鼓舞读者的抗日热情。壁报由学生自由组合创办,可以反映当时学生活跃、深刻的思想流动。壁报的作用,在刘兆吉的小说《木乃

伊》中就可窥见一斑。

壁报与传统的报刊不同,具有如下几个鲜明特点。其一,张贴于墙壁之上,其传播方式与街头报类似,经过之学生人人可见,不

具备传播门槛,在传播时间和地点之内具有较强的传播效力。其二,壁报上刊登的文章篇幅较一般的报刊篇目短,其语言需要更加地

凝练,力求精准地进行表达,文字力度更强。其三,较为精炼的篇幅减少了阅读的难度,使其在校园之内的传播难度减弱,传播速度

加快。其四,壁报的发表流程和审核手续没有一般报刊那么复杂繁多,便于学生群体进行自我表达,且对于当时发生的事能够做出更

及时的反映,具有即时性。

高原文艺社的学生亦自己创办了壁报,其名为《高原》。据李光荣老师采访周定一所搜集的信息,《高原》一开始写在牛皮纸

上,后来贴在昆华农校教室外面的墙壁上。由于壁报搜集困难,现在《高原》壁报上刊登过的文学作品并不可考,但是从高原文艺社

社员留存并发表的文章以及当时西南联大学生的回忆中,可以看出这些作品的文学水平之高与当时的辐射力之强。李光荣老师在走访

张定华、周定一等先生的采访记录中,回忆起《高原》这一壁报,两位先生记忆犹新,并且认为这些作品“引人注目”。几十年过去

了他们仍1旧能够回忆并描述,足以见得《高原》在当时的影响[81。

除壁报以外,高原文艺社的社员还将自己的作品投稿到影响范围更广的公共干刊物上,使得这些作品至今得以留存。其中向长清的

《许婆》《小客店》及《小客店(续)》发表在香港的《大公报文艺》(副刊之上。《大公报文艺》由《文艺副刊》和《小公园》副刊

合并而成,由萧乾任主编,原本立足于天津和上海,得到了有影响的进步文艺界人士的支持。抗战全面爆发之后该报迁往香港,向长

清的小说就发表在《大公报文艺》迁往香港之后的1939年。1938年萧乾在《这个T刊物一代复刊词》中强调《大公报文艺》声援抗

战舆论阵地的性质,欢迎抗战时期的讨论文章,并且不惜篇幅,足见该刊物支持抗战舆论造势的立场,体现出积极的抗战意识。向长

清选择在这种刊物上发表自己创作的小说作品,显然也可以见得其小说创作的本意与《大公报文艺》的取向相似。

与之相似,刘兆吉的《木乃伊》《古董》、林蒲的《陈金水》发表在昆明《中央日报平明》。《中央日报》是当时国民党最主要

的机关报,在其党报体系中居于领导地位。林蒲所作小说《二憨子》则发表于《今日评论》,作为抗战时期发行于西南大后方的重要综

合性刊物,《今日评论》为社会各界人士的发声提供了平台,具有抗战宣传与时事瞭望的作用。

三、结语

抗战时期高原文艺社的小说创作,总体上体现了这一时期文学的特点,与抗战这一特殊时期的特性密不可分。不管是人物性格的

塑造还是与人物相关的谋篇布局、情节的设置、小说场景的设置以及小说主旨的传达,都具有浓烈的抗战色彩,呈现出分明的战争色

彩,部分小说还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这一时期高原文艺社小说创作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从各个方面呈现出抗战时期民众的生活状

况,既体现时日之艰难、民生之窘困,又传达了支持抗战、打败侵略者的决心。

作为学生小说创作,这一时期高原文艺社的小说创作显然也具有学生文学社团创作的独特性。与这一时期其他的抗战文学相比,

学生创作的情节较为单一、人物的塑造也比较单薄,所有的故事基本围绕单一人物展开。如此有利有弊,一方面使得人物特性更突

出,更具有共情能力;另一方面却在文学性上略有欠缺,未创作出后世广为流传的文学作品,传播效力有限。

高原文艺社的社员不仅创作出了这些具有特色的文学作品,还借用这些作品表现了自己对战净时局下民众生活的观察,表达对于

战争的反思。高原文艺社的小说,源于学生群体的生活体验,立足于学生组织的资源,但不完全局限在学生群体内传播,对于抗战舆

论的塑造、抗战情绪的传达都有着正向的作用,也在抗战文学史上留下了颇具特色的一笔。